返回
首页HOME PAGE
联动
大事件BIG EVENT
主题
皮肤展示SKIN DISPLAY
主题
活动汇总ACTIVITY SUM
走进
永定土楼INTRODUCTION
文化
顾问CULTURAL ADVISOR

永定土楼振成楼坐落于英魂大陆的东部,而东部将设计一块以闽地为原型的陆地——孟龙洲。

孟龙洲在上古时期属于英魂的大陆边缘地带,因此人烟稀少。但时光辗转千年,越来越多的人口自内陆迁入孟龙洲,孟龙洲逐渐被人开发,为世人所熟知。

而孟龙洲自古多河流,其中有一条大河名为“永定”,以这条河为中心的方圆数百里地区被人们称为“永定”。

大河与海洋相连,相传在数百年前,远离陆地的海中有种邪物,世人称之为“海邪”。这些海邪潜近孟龙洲,并逆永定大河而上,登陆上岸侵扰当地的居民,争夺资源,不止如此,海邪所过之处,邪气也在蔓延,污染了许多河流分支。

在当时,河岸居民不堪海邪其扰,为能抵御海邪,保护自己的亲友,于是建造起了一座高大坚实的堡垒振成楼。

振成楼建立完毕后,居民们纷纷迁入楼内,但一味的躲避并非永定人的精神;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拿着武器走出振成楼,为守护楼里的亲人孩子,抱着无惧无畏的信念与海邪战斗,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

永定人“坚韧不拔、爱人爱乡,团结互助”的信念之力与沉眠于孟龙洲的英魂之刃碎片共鸣,而英魂之刃的碎片对他们的反馈便是使这股信念之力具象化于振成楼。使振成楼成为一座无坚不摧的堡垒,且以振成楼为核心迸发的光明之力将海邪造成的污染一并净化。

只要海邪敢登上陆地,就会被振成楼的光明之力灼伤。

此后,人们慢慢走出了振成楼,并围绕振成楼建立起新的家园,而振成楼所代表的的精神也在鼓励一代又一代的永定人。

查看更多英魂故事 查看更多英魂故事

永定流域地处孟龙洲南部,东面向海,当地居民因此饱受远海邪物的滋扰,最终爆发了一场抵御海邪入侵的战役;就在杨戬、花木兰等英雄的帮助下,人们终结战争,斩获胜利——尽管溃败的海邪退回远海,但黑暗势力的崛起已势不可挡,是以花木兰决定加入“承世启明”,前往北部战场,为守护苍生而战;杨戬则因为在战斗中受到邪力侵蚀,需要一定时日净化邪力,且他忧心北部战火将波及南部,权衡再三,打算留在当地,守卫土楼与民众。

祥和的岁月里,杨戬的日常颇为琐碎:他来往于土楼周遭的村落间,警惕恶事的苗头;或参与修缮工事、或为他人解围。然而,杨戬的不苟言笑和与生俱来的冷峻神威却使当地居民对他敬而远之,他们敬畏杨戬,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不论他如何行事,天神与凡人间似乎始终存在高墙。

不过,杨戬并不为此过分郁结,他始终丈量责任与力量的尺度,无比清醒;正是这份清醒赋予杨戬过去的一切,进而造就如今的自我。 正如杨戬思虑那般,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长,北部的战势依然影响到永定流域。杨戬立时在村落间奔走,呼喝众人暂时退入土楼堡垒中避难——黑暗势力的侵袭随时可能到来,而守护凡人是神明的责任,他将众人纳入自己的羽翼下,而打算独自面对邪恶的敌人。

谁知,人们拒绝了杨戬,他们拿着武器来到杨戬身畔,其中有诸多杨戬熟悉的面孔,都是他曾沉默着帮助过的人;在杨戬震惊之际,他们向他献上一副颇具当地特色的战甲。 “杨戬大哥,在我们心中你就像衔来吉兆的青鸟,为此我们特地打造这副青羽战甲,请你收下吧!”他们捧着战甲,眼含坚定,说:“从前我们总是站在你身后受到你的庇佑,但这次,我们不想让你独自战斗!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没有敌人能击垮我们!”

杨戬倏然不语,凡人并不知晓这番言辞的力量,它足以推翻隔阂高墙;在杨戬眼帘之中,这群凡人此刻正熠熠生辉;同时,一种急切的,回应永定居民守卫家园愿望的心情回荡杨戬心间。 他终于意识到:正是为这份信任,天神才甘愿回应世上万千期许,守护人间万家灯火。

杨戬接过青羽战甲,望向晦暗不明的远方,霞光渐渐消失之地——虽山雨欲来,杨戬的目光却比从前更加坚毅和无所畏惧:

“天神降临,为的不是征服,而是守护。

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杨戬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在先前的联动故事中,杨戬协助花木兰等人击退海邪后留在了孟龙洲当地。永定土楼所弘扬的团结,以及忠义礼孝的人文情怀,也让身为仙者的杨戬极为动容。为了防止海邪卷土而来,杨戬决定背负起守护者的身份留在了永定土楼。

核心灵感是展现土楼人文情怀:忠义礼孝,团圆

服饰上融合了客家服饰的传统蓝色配色搭配表达传递福音的青鸟元素,同时将土楼的代表团结的圆形要素以背部点缀和腰带加以传达。

活动时间:

7月30日更新后至8月5日

活动介绍:

活动期间,玩家投掷手里剑,击中不同目标的靶心可以获得随机1至9的手里剑积分。

累计积分之后可以在8月5日 23:59:59之前进行兑换,积分越多,可以兑换的奖励越好,通过直接购买手里剑宝箱也可以获得不定数量的手里剑积分。

每次投掷手里剑之前,可以控制自己的按住时长,当刻度达到触发双倍的值时,会一次性投掷出两把手里剑,击中靶心之后,会同时获得两次积分。

手里剑的获得方式如下:

1)分享积分赛活动获得1把手里剑(最多1把);

2)每日登录即可领取1把手里剑;

3)使用女武神英雄参与纷争圣坛或排位赛一场即可领取1把手里剑;

4)参与纷争圣坛或排位赛有几率掉落手里剑(每日最多上限2把);

5)购买手里剑宝箱也可直接获得手里剑。

01

永定土楼整体介绍

永定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侨区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永定土楼是客家人在辗转迁徙中,将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发扬到极致的世界建筑奇葩,她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内涵丰富著称于世。永定现存土楼有20000多座,其中最古老的土楼迄今为止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8年7月以永定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2011年8月,福建土楼永定景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永定客家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习近平、胡锦涛、王岐山、贺国强、吴官正、尉建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考察,也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慕名而来,无数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嘉宾争睹风彩。

02

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

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洪坑村,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土楼王子振成楼、五凤楼经典福裕楼、宫殿式方楼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等各种风格各异的土楼依山傍水,巧夺天工。野碧风清山沟,古朴典雅的土楼,书写着客家人田园牧歌的诗意。

“土楼王子”振成楼的“官帽”外形是福建土楼中独一无二的,楼内中西合璧,客家文化内涵深厚;宫殿式的奎聚楼前看有如猛虎下山,让人惊叹建造者因势制宜的智慧;观景台远观福裕楼,秀外慧中,气宇不凡,堪称为五凤楼中经典之作;站在袖珍圆楼如升楼中看天空,恍惚之间似有“井底望天”之惑……

03

福建土楼王景区

福建土楼王位于永定区高头乡,背靠林海金山,一条小溪自西而东从土楼群前穿流而过,全村多为江氏族人。

福建土楼王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其中最为盛名的是土楼王——承启楼。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三代江氏族人经过八十三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家族之城。2010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土楼王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这也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真实写照。

04

初溪土楼古村落景区

初溪土楼古村落位于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的大山深处,全村均为徐氏族人。这里群山环抱,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鹅卵石,清澈见底,景色迷人。楼群因地制宜坐南朝北,背靠高山,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不论在哪个角度都有一番意境。初溪土楼的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

05

福建土楼沟景区

福建土楼沟位于湖坑镇,形成于宋代(公元12世纪)到现代。数百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楼,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依山就势分布在南溪河两岸,蜿蜒十几公里,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令世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最壮观的土楼群。如果说空中鸟瞰土楼沟,可以毫无摭拦地感受永定土楼最具震撼的一面,那么行走在土楼沟的村落之间,体味到的则是恬静悠哉的客家乡间生活。

2008年7月,福建土楼沟中的衍香楼和振福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06

中川古村落景区

中川古村落创造了被史学家、作家称为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川文化现象”。中川胡氏在短短的五百年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历史,仅在明清时期,就有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仕官108人,涌现出“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奇特的文化景观。著名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故居就是此地。现在的中川村形成“村民三千、侨胞二万”“大学生上千,博硕生上百”的著名侨乡。锡矿大王胡子春,艺术大师胡一川,新中国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钢琴家胡友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此外,还有毛泽东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胡永东、黄埔军校毕业生胡林西、新加坡原财政和卫生部长胡赐道,记者、诗人、画家、作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工程师、教授等一百多位,创造出“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等文化新景观,享有“文武世家”之誉。中川景区现有“闽西第一塔”虎豹塔、风水宝地——胡氏家庙、胡文虎先生的故居、胡文虎纪念馆“虎豹别墅”等众多建筑。

01

福建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

有人说,看福建土楼没到客家民俗文化村,那是白走一遭了,所以小编的第一站就是带大家到永定土楼最大的景区——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去看一看。

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洪坑,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结构最精巧、形式最多样、内涵最丰富而著称,是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这里的土楼王子振成楼、五凤楼经典福裕楼、宫殿式方楼奎聚楼、袖珍圆楼如升楼等各种风格各异的土楼依山傍水,巧夺天工。野碧风清山沟,古朴典雅的土楼,书写着客家人田园牧歌的诗意。

土楼王子—振成楼

富丽堂皇的振成楼造型奇特,外有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远看恰似一顶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卦与卦之间设防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楼中楼是二层的砖木结构,内有石雕柱脚、木刻门面、琉璃瓦当和窗户,二楼走廊是铸铁铸成有梅兰菊竹为图案的栏杆,紧连着全楼中的中心大厅——楼中的重要活动中心场所,作议事厅、宴客厅,并可兼做戏台,2014年央视春晚“明礼·筷子篇”曾取景于此。楼上观戏台上中间比两旁高6寸,中间为客人座位、两旁为主人座位,意味着客人比主人高一等,这也是客家好客的象征。

大厅墙壁上有不少名人和民国时期的名人名联,其中有当时总统黎元洪为楼主人的题匾“里党观型”、“义行可风”、“义声载道”等。大厅宽敞明亮、舒适宜人。其中有4根怀抱不过,两丈余高的花岗岩大石柱拔地支撑。在当时地处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又不可能有机械化的情况下,是如何运来的?又如何竖立起来的呢?现在仍然引起许多人的惊叹!大厅天井中有两个小型的花圃作点缀,更显雅致。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令人费解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全楼设有三道大门,为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门板厚20厘米,配用0.5厘米的钢板加固而成,门内墙中埋有30厘米方型门栓。大门一关,门栓一栓,楼内妇孺老幼便高枕无忧了。平时楼内居民皆从左右两侧门出入,东边走地门,西边走人门,天门则长年关闭,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大节日才启开。但一般客人来则一定要开中门迎接,有一规矩,一般客人开外环楼大门而内环环楼则不能开,从内环两侧门进入,内外两道大门齐开时,则要七品以上的要员来到才启开,是振成楼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

整个洪坑村都是林氏家族的聚居地,振成楼是林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林在亭因当时家境贫穷,生有三子,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率三子至永定抚市亲友家刻苦学艺——打烟刀。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的时机,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兄弟艰苦创业、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又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终于成了大富翁。

老大、老二相继去世后,老三又想独资兴建一座工程浩大的土圆楼振成楼,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为了继承父志,老三次子林鸿超,是清末秀才(后为民国中央参议员),他一生研究易经,琴棋诗画,无所不通,1912年亲自设计并邀集了叔伯数兄弟合资共建振成楼。振成楼的楼名是纪念上代祖宗富成公、丕振公父子而命名的。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花费了8万光洋才建造而成。林氏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印缘于此。

出资兴教

客家人的传统中读书不是带有功利性的,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即使在很贫穷的客家山区里也十分重视教育。在客家人的观念里,学识渊博的人是最受尊重的。

兄弟们事业发达,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业,1903年老三在洪坑村头独资兴建了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学校

——日新学堂,当时汀州府府太爷张星炳为学堂题字——“林氏蒙学堂”,至今犹存。学堂门的对联是:“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

客家家训馆

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位于土楼王子——振成楼旁,开馆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永定视察时参观了客家家训馆,高度赞誉“客家家训体现了真善美、没有一点假大空”。中纪委监察部官网播发了反映客家家训的三集专题片(《振纲立纪兴家报国》《训以治家八德育人》《行走天下饮水思源》),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客家家训馆内容包括客家源流、祖训家规、客家厅堂、客家私塾、楹联匾额、家训故事、客家俗语、家庭美德八个部分组成。

奎聚楼

奎聚楼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楼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奎聚楼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奎聚楼中厅高,两厢低,中门平时不开,贵客来到,才打开迎接。

福裕楼

公元1880年,林氏三兄弟耗资近20万,经历三年建造一座府第式土楼。该楼由三兄弟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外形像三座山,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按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门三格布局,兄弟既可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单元。既分又合,很有特色。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石材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福裕楼”里人才辈出。黎元洪任总统时,林鸿超为中央议员,其书画、对联很出名,“振成楼”对联几乎全是林鸿超一手之作。林鸿超的弟弟林亮之留学日本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闽候、惠安、宁化县县长,解放前任永定中学校长多年,解放初期被评为开明人士。

土楼囡囡—如升楼

福裕楼的对面就是如升楼,为迄今所计最小的圆土楼,已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用了3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许多游客又把它称之为“袖珍圆土楼”。当然,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时下大热的国产动漫大片《大鱼海棠》中灵婆所在的如升楼即来源于此。

榕荫消夏

在植物崇拜中,树为最古老的崇拜对象。把村边巨树、宅边大树视为村寨家宅保护神的信仰,在客家人中比较普遍。榕荫消夏是洪坑八景之一,村中这棵大榕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茶余饭后,老大爷们就扛个烟杆或卷个“喇叭筒”在这里边下棋边抽烟,老奶奶们就在这里缝缝补补,很多人的欢乐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一代又一代坐在树下的老人们已作古成仙,当年光着脚丫在这里玩耍嬉戏的少儿郎,也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甚至举家在外发展。岁月变迁,却带不走留下这棵大树下的记忆。

天后宫

游完洪坑土楼,在返程的路上,一座秀丽的青瓦建筑掩映其中,这就是供奉妈祖娘娘的天后宫。天后宫在福建沿海随处可见,然而,在这山区的小乡村里,能看到天后宫,让很多人意外,也许是客家人愿妈祖能带来平安和幸福的心愿是一致的。洪坑村都姓林,因此就有了这供奉林氏姑婆——林默娘的天后宫。每年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及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林氏后裔都要到这里来朝拜,保佑家人平安。洪坑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精巧而纤细,与土楼的粗旷大相径庭,像是嫁入山村里的小家碧玉。

相传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在她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渴望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大失所望。女婴诞生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天空射来,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疼爱有加。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林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她决心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治病救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在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航海的人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02

福建土楼王景区

福建土楼王景区位于永定区高头乡,背靠林海金山,一条小溪自西而东从土楼群前穿流而过,全村多为江氏族人。土楼王景区距洪坑土楼仅4公里,目前两个景区之间的往返区间车次已经开通,游客往来参观两个景区将更加安全、便捷。

福建土楼王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4座土楼,其中最为盛名的是土楼王——承启楼。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三代江氏族人经过八十三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建成这座巨大家族之城。2010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土楼王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这也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真实写照。

土楼王—承启楼

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三代人经过八十三年的努力奋斗,于清康熙四十八年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因夯筑该楼外环土墙时,天公作美,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到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有感于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相传当年的精通易经八卦的楼主江集成凭罗盘以中间指针正指南北,然后取八卦坐向,正是“后天八卦”的壬山丙向,正符合风水宝地之立意。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一首童谣唱出了土楼王的王者大器。1981年承启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

关于土楼王,还有一个“姑嫂夸楼”的故事,话说在一个婚宴上,两年轻女子同一桌,都在夸耀自己家住的土楼有多大。一个说:”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400间,你说我的楼大不大?“另一个说:”我住的楼像一座城,里面住有七八百人,我嫁这里三年了还认不了全楼的人,你说到底你的楼大还是我的楼大?“当她们清楚各自的楼名后,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原来俩人都住在承启楼,论辈份还是姑嫂呢!只因一个住楼东,一个住楼西,到今还互不相识罢了。

承启楼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800多人,嫣然就是一个小城市。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所描绘的正是一楼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

楠木寿屏

承启楼里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楠木寿屏了。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雕刻面积达15.03平方米。正面中间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边分别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土楼邮票

关于土楼被世人所知的说法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美国间谍卫星误以为是核弹发射基地,但这都难以考证。上个世纪90年代,原国家邮政部一套普23、普25,普26和普27四组《民居》共21种邮票,其中大部分是泛指题材,唯有普23-13“福建民居”确有其物,即永定客家土楼——承启楼。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十分深远,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

侨福楼

侨福楼坐落于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始建于1962年,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为了感谢他们所以土楼的名字起为“侨福楼”。当年,现代化的设施让侨福楼成为上世纪的新型庄园和最新土楼的代表。

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楼外有一圈围墙包围着,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这座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这也正是客家人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事业有成的前辈和弟兄们学习典例。

五云楼

五云楼是方形土楼,迄今500多年历史,是福建土楼王景区里最古老的土楼。江氏祖先于明嘉靖年间始建五云楼,后因人口兴旺,楼内过于密集,于明崇祯年间开始建承启楼。后来又由于人口密集,再造世泽楼。

五云楼历经沧桑,又称不倒楼,墙体没有砌石基(客家人称“石脚”)1908年的一场大地震导致五云楼墙体向一侧倾斜,却没有倒塌,堪称为一大奇迹。至今坚强地向世人展示它对客家发展史的见证。早期的客家土楼当地人称为“寨”,没有石基的土楼是典型的早期土楼特征,其结构简单、装饰粗糙。随着生产力提高、土楼建造技艺成熟和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增加,这类土楼也就慢慢褪出了历史的舞台。

世泽楼

世泽楼在承启楼东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该楼像大多数土楼一样坐北朝南,高四层,内院各有水井一口,大门地面有鹅卵石铺成的古代钱币模型,它象征着招财进宝之意。

古老约定

永定客家土楼存在着这么一个规矩,当一群族人人口过于密集要迁出另建新楼时,新楼不能超出老楼的高度,只要条件允许,尽量要空出一定距离以供通风采光用。土楼王景区就是遵从这么一个古老的约定,从五云楼、世泽楼、承启楼到侨福楼,按年份梯字排开。

03

福建土楼沟景区

福建土楼沟位于湖坑镇,离洪坑民俗文化村景区仅四公里,形成于宋代(公元12世纪)到现代。数百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楼,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依山就势分布在南溪河两岸,蜿蜒十几公里,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令世人叹为观止,被称为最壮观的土楼群。如果说空中鸟瞰土楼沟,可以毫无摭拦地感受永定土楼最具震撼的一面,那么行走在土楼沟的村落之间,体味到的则是恬静悠哉的客家乡间生活。

土楼公主—振福楼

振福楼坐落在湖坑镇西片村,1913年由经营条丝烟成为富翁的苏振太动工兴建。同振成楼一样,是20世纪初期客家土楼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艺木和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幅门联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振福楼和周围环境和谐构成的一幅山乡风景图。振福楼的大门面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面宽阔平缓,河里大石横卧。两岸河堤高筑,厚实坚固。桥下不远处,深潭碧水,古榕葱茏,如伞如盖。如果站在大门对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楼,可见振福楼的屋面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正好起到两山之间"过渡"的作用。可以说,以振福楼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是天地人溶成一体的杰作。

客家家风楼

“客家家风楼”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本体楼、有“土楼公主”美称的振福楼内。“客家家风楼”以“客家家风世代传”为主题,共有10个展室,由厚德篇、忠孝篇、耕读篇、勤俭篇和清廉篇等5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现了土楼客家41个家风故事。其中厚德篇通过8个故事展现土楼客家人如何以德立家;忠孝篇通过11个故事展现胡文虎等客家子弟在国家、民族有难时,如何用生命书写人生的大忠和大孝;耕读篇通过10个故事展示卢嘉锡等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勤俭篇用5个故事展示客家人勤俭持家,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学业上孜孜不倦,事业上追求卓越;清廉篇通过7个故事展示以张鼎丞等客家人为官秉承廉洁公正是居官良法的正念,弘扬客家仕子立廉知耻的高尚品质。形式上通过展板、影像、匾额等形式进行展陈,内容上涵盖了土楼客家名人、客家山歌、俗语、谚语、民俗等展现出来的家风故事。

衍香楼

衍香楼创建人是谷香公少年时家境清贫,中年后在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墙底厚1.5米、顶厚0.7米、高14.5米;有1门、2井、3厅、4楼梯;4层共136间。大门钉有钢板,门梁设有灭火的水槽,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主楼也按八卦构建,整体布局协调、美观。楼前,小溪、流水、风景别致。楼的地势环境,左有“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为“笔架玉案”,后为“凤凰展翅”,风景极好,令人赏心悦目。

最为奇特的是楼后有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曾于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于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起烟雾,直上云霄,有上千人次看到了这一奇异景观。1993年5月7日傍晚又出现同样奇观。对这个奇异景象,尚未有科学的解释。

衍香楼楼名是 “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的含义。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

衍香楼至今有五六百人中,出了五个秀才、一个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楼内的百余人中,仅教师就有三十几个。

环极楼

说起环极楼颇具传奇色彩,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环极楼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余震数次,共计十几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多宽。可是地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特有的结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至今巍然屹立,后来人们把环极楼称为“地震楼”。有些日本游客参观后说:“这样的楼建在我们东京那就太好了!”

几乎在每一个客家土楼里都有一个主厅(祖堂),唯有环极楼内部是空旷的院落,这在永定众多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主厅是全楼整个宗族最高权力的象征,在古代,供奉神座、祖宗画像、宗族议事、婚丧喜庆、或者接待重要的客人都在这里进行,这在重礼循纲的封建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又被称为“忤逆楼”。站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04

初溪土楼古村落景区

初溪土楼古村落位于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的大山深处,全村均为徐氏族人。这里群山环抱,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鹅卵石,清澈见底,景色迷人。楼群因地制宜坐南朝北,背靠高山,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不论在哪个角度都有一番意境。初溪土楼的主要类型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均保存完好,布局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传统格局。

初溪古村落五个“一”的奇特现象

初溪古村落有五大奇特文化现象,那就是“一种姓,一朝向,一道门,一个庆,无一井”。

1、一种姓。初溪先祖开基创业后,在当时深山密林、交通闭塞,几乎无外人进出的情况下,初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世外桃源里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外姓人很难介入。

2、一朝向。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选择坐北朝南,这不论从风水学上,还是从通风采光上,坐北朝南是非常科学的。但初溪的土楼的大门全都是坐南朝北的,土楼群位于海拨400—500米的山腰上,南面是层层叠起的梯田,北面(靠溪流)地势较为平坦。如果说大门还是朝南开,势必形成“开门见山”之势,所以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初溪土楼坐南朝北这一方向。

3、一道门。初溪土楼绝大部分只设一道大门出入,这里有风水的原因,更主要还是为了防御野兽和抗击匪敌。

4、一个庆。“庆”的繁体是“慶”,,就是鹿的花纹的意思。《说文》:慶,行贺人也,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除了纪念召引初溪先祖的三鹿,庆字也表达了初溪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一个不成文的古老约定,新楼取名一律带“庆”。相传初溪有一座楼取名东安楼,不带“庆”,而且大门朝向也跟其它楼不同,后来楼内居民接二连三遭了些灾祸,在风水先生的建议下,最后改了楼名和朝向,后来更名为现在的馀庆楼。

5、无一井。相传初溪人有一代代相传的古训:按《易经》中“八卦”的阴阳五行学说,初溪土楼的楼址都座南朝北,大门北向属水位,而楼门外溪水潺潺,楼内再挖井,那么过多的“水”必将“沉金、浮木、灭火、冲土”,迫使楼内的生存环境失去平衡,必将给楼里生活的人带来不利,所以时至今日无人在楼内挖井。

土楼伯伯—集庆楼

初溪先祖开基立业之初,在三只神鹿的消失之地建造了“和庆楼”。此后,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十八个子孙纷纷问世,且个个身强力壮。庆幸之余,居住亦成了难题。于是,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兴建了“集庆楼”。与其它永定客家土楼一样,集庆楼也是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九宫八卦”,因地制宜精心打造。

所谓“九宫”乃是“八卦”中的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之宫,再加上中央宫。

四楼的外墙设立了九个瞭望台,为九宫方位: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央。

建楼之初,楼里至下而上用72道楼梯把整座圆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亦扣合了“九宫八卦”的倍数(9乘以8等于72),象征着宇宙万物,大吉大利。集庆楼的房间与楼梯、隔墙用杉木连接,全部用木隼头紧密衔接起来。没有用一枚铁钉,牢固美观,让世人叹为观止。

集庆楼的防御功能

圆土楼一般为四层,一层是厨房,膳厅,浴室,猪舍等;二层是储藏食物的仓库;三四层才是卧室。巨大的圆土楼如同一座古罗马城堡,不存在死角,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侵袭和攻击,只要关上大门,守住要口,全楼则安全无恙。因为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不易着火的杂木制成的,有些大门还钉了铁板,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楼外圈的一二层不开窗,所以敌人攻到楼下也无可奈何。甚至围困一年半载,只要楼内柴米不断,生活依旧正常。

集庆楼在鼎盛时期住过300多人,因为人多,楼梯多,上下楼也就方便多了。由于初溪村地处偏僻山区,那时常有土匪野兽出没,为保卫族人,集庆楼的设计者出于增强大楼防御功能的考虑,除了设全楼只有一道防火门、近2米厚土墙、一二层不开窗等客家土楼常用的防御措施外,还设计了9个瞭望台以及72道楼梯等积极防御设施。土匪来时,只要关起大门,便可迅速上楼用开水、石块、木头等物品向下反击;九个瞭望台架设土枪土铳攻击来犯之敌;三四楼外窄内宽的窗口,平日是用于通风采光,此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射击口;如果匪敌火攻大门,门梁上的防火水槽灭火功能就能发挥积极作用了;楼内二楼是粮仓,加上客家人平日腌制的咸菜,只要柴火不断,被围上几个月生活依旧正常。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方法非常奏效。万一楼门被攻破,集庆楼人还有一招金蝉脱壳之计。在楼内的某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扇逃生门,这扇门的位置在外面看来与其它部分无异,外用土墙夯住,里面用木板遮拦,外人难以发现,据说当年只有本楼长者才能知晓其中奥秘。当楼内居民需向外紧急疏散时,便可迅速捅开这个秘密通道,直奔楼后的山坡,隐蔽在深山树林之中。

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初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派广东西河的民团前来攻打集庆楼,久攻不下,民团便放火烧大门,又被楼上防火槽泼灭,结果无功而返。但是,大门的石门框被火烧断,如今,被重修换下的断门框仍放在楼前的门坪上。

余庆楼

余庆楼坐落于初溪土楼群东北部,临溪而建。圆形土楼,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坐南朝北,占地1256平方米。直径41.6米,主楼高3层,每层34开间,设4部楼梯,内通廊式。祖堂设于内院中心,为单层砖木结构方形建筑。现在余庆楼内部已改造成客栈,在这里您可身临其境地体验那份原汁原味的土楼民俗风情,感受冬暖夏凉之惬意和神奇的客家土楼建筑文化。

庚庆楼

庚庆楼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处在集庆楼与余庆楼之间。庚庆楼不大,占地仅六百六十平方米,直径也只有三十三米,高有三层,总共有111间房间,庚庆楼中隔墙只有三道生土夯筑的墙体,其余都用土胚砖木建成。楼中设置有两部楼梯,同永定其他大部分土楼一样,庚庆楼中心设置有祖堂,单层砖木建造的祖堂如今已经甚少使用。中心天井的位置被合理地利用起来,作为晾晒、驯养之所。

初溪村造纸

这深山密林中,初溪村的先人是靠什么发家致富?建造了如此多的“大土楼”?原来初溪村的周边,满山遍野全是毛竹,竹子是造纸的最好材料,初溪人正是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拜师学艺,大量生产纸销往福建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初溪村最旺盛时造纸厂多达40余家,沿溪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车,虽然一个工厂一天生产不过2个纸,一个纸当时可以卖到40斤大米的价钱!一年到头造纸生产不间断可想而知,初溪村民一年到头收入是很可观的。这就给建造大土楼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尚武情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土楼客家人深受中原汉民尚武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身处峰峦叠嶂的山村,需要练就一身武艺以保卫家园,同时也为了健身强体,于是便有尚武的传统习俗。“到清末民初时期,一般客家宗族聚居地方的乡里,学习武术者约有70%左右。无论农工商贾,都有几套拳脚防身,甚至青年学子,暇时也多兼习拳技,以防御外侮”。到了农闲时节的晚上,尤其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土楼里的青少年甚至壮年男子便聚集在门坪,练拳脚、舞刀枪,十八般武艺都得练。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公元19世纪末以前,永定客家人习武之风尤为盛行,因而涌现了一批武进士、武举人、武秀才和数以百计的武将。据古旧县志记载,仅明代永定就出了7名武进士、126名武举人。

且不说早期的客家先民落居永定后难免与民风强悍、野蛮好斗的土著居民发生冲突、争斗,且不说土楼客家人时刻要防备流寇盗匪和野兽的侵袭,土楼客家人尚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装护送货物。旧时,交通不便,人们到别处去都得走崎岖的山路。许多人靠挑担卖苦力,把当地生产的土纸、条丝烟等土特产挑到漳州、广东大埔、本县峰市码头,然后挑回食盐、红糖、日用百货等本地紧缺的货物,赚点脚钱贴补家用。他们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路途的艰辛不用说,还要冒着随时被土匪抢掠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要结伴而行,而且必须练就过硬的武功,否则他们的安全就无法保障。

05

中川古村落景区

中川古村落创造了被史学家、作家称为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川文化现象”。中川胡氏在短短的五百年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历史,仅在明清时期,就有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仕官108人,涌现出“一门五进士”、“三代四司马”、“父子进士”等奇特的文化景观。著名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故居就是此地。现在的中川村形成“村民三千、侨胞二万”“大学生上千,博硕生上百”的著名侨乡。锡矿大王胡子春,艺术大师胡一川,新中国外交家胡成放,新闻女王胡仙,钢琴家胡友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此外,还有毛泽东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胡永东、黄埔军校毕业生胡林西、新加坡原财政和卫生部长胡赐道,记者、诗人、画家、作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工程师、教授等一百多位,创造出“胡顺源七子五教授”、“胡启创一门六博硕”等文化新景观,享有“文武世家”之誉。中川景区现有“闽西第一塔”虎豹塔、风水宝地——胡氏家庙、胡文虎先生的故居、胡文虎纪念馆“虎豹别墅”等众多建筑。

虎豹别墅

李鹏总理题字的“胡文虎纪念馆”牌楼,耸立于村口北面,雄浑轩昂。进入牌楼,远眺虎山上洁白典雅的虎豹塔,与东面马山炮楼遥遥对峙,是中川古村的新地标。登上塔顶,凭栏纵览,中川秀雅尽睐尽挹。虎豹塔下,中西合璧的胡文虎纪念馆是中川侨文化的典范。

家园之思、故乡之恋是中川文化最有魅力的部分。虎豹别墅的建造源于一封匿名家书。

1947年秋,胡文虎突然收到一封挂号的匿名信,他叫夫人陈金枝拆开念。陈金枝看完潸然泪下,便随手递给身旁的佣人刘丫头。刘丫头情不自禁地客家山歌的曲调唱了出来:“中川是个好地方,东面有座马山岗,西面有个祖公堂,……为何虎豹不归乡?”原来,这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中川家谣。胡文虎一听,心潮起伏,喉头哽咽,一连三天三夜寝食不安,思乡之情魂牵梦绕,怅然若失。他马上派胡兆祥在故乡筹建虎豹别墅,兴建园林,准备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胡文虎最终未能回到故乡。他临终前,口中呼唤着中川,要胡仙答应他回家乡一趟,替他飘泊的心寻找一个居所。

像胡文虎这样一去不复返的游子,在中川侨乡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淡漠,他们读华文,规定在家都要讲客家话。他们永远记得自己的祖祠是九级半,永远懂得吟唱几百年的中川家谣。

虎豹别墅开辟了二十六个展室,图文并茂展现了胡文虎先生作为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国际大慈善家的生平事迹。这位与华侨旗帜陈嘉庚并驾齐驱的爱国侨领,以风靡全球的虎标万金油、22种星系报、捐建“百所医院、千所小学”等辉煌业绩创造了侨乡文化的神话。

胡氏家庙

胡氏家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川开基祖胡铁缘的后裔历时三年建成的。它坐北朝东,背倚古木蓊郁的虎形山,门朝炮楼高耸的东面马山,整个造型犹如一只色彩斑斓、扭头眺望的坐卧母虎。它的东西南三面环绕着阔大的草坪,石旗林立;南面是涟漪荡漾的半月形池塘。

据胡氏族谱记载,家庙门坪上竖15支石旗杆(因地震倒塌二支),21支木旗杆,是中川村人杰地灵的标志,也是名副其实的“文武世家”。

朱婆太巧赠鸡内腹 赣地师疚示富贵穴

胡氏家庙的建造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鸡内腹”的故事:中川开基祖铁缘公和夫人朱婆太,从下洋来到中川,搭建了二间铁寮,打铁为生。有一天傍晚,一位从江西来的地师朱先生一路寻龙脉,来过中川,铁缘公便招待客人在铁寮过夜。朱婆太见来了客人,便杀鸡待客。可是很喜欢吃“鸡内”的地理先生,那晚连一块“鸡内”也没吃到,心里一百个不痛快,心想:这妇人真没福气!我有富贵穴,她却得不到,唉!

第二天清晨,地理先生辞别去广东大埔。临走时,朱婆太送了一个蒲草编织的“饭包”给他。那位先生走到大埔“鸭麻坑”凉亭,肚子饿了,解开“饭包”吃饭,突然发现里面尽是他最爱吃的“鸡内”,顿感内疚,匆匆回到中川说:“我忘了告诉你们,这是块风水宝地,背靠虎形山,以后建祠,后代必先富后贵,但有德之人方能守住……”这个地方就是胡氏家庙的地址。俗话说:善有善报,爱因福果;现时未报,将来必到。朱婆太巧赠鸡内腹的故事,谦逊体贴的美德,世代口耳相传,照亮了中川人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

胡氏家庙还有一件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说起这件事还得从杨成武将军说起:1989年,在一次小型宴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曙先生同杨成武将军夫妇同桌,当老红军江一真介绍胡曙是中川人时,杨将军立即回忆说:“1934年,红军第三次攻打中川,烧了你们的祠堂,是极左路线搞的,毛泽东批评了此事,说挫伤了群众的感情。”杨将军当众背诵起胡氏家庙大门对联:“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胡曙是中川人却记不起来,心中很觉惭愧。

中川文化密码

中川古村落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侨村,出洋打工、学习、经商、创业是中川人的必修课,中川“六大名人”中无一例外都具有海外闯荡的经历。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于是思乡认祖的情结化作了“九级半”的考题,化作了中川神秘的文化符号:“上胡氏家庙台阶的有几级?”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会被讥笑:你不是真正的中川人。

九级半台阶在胡氏家庙。这里有富丽堂皇的胡氏宗祠,有高耸林立的功名石笔,有鸡内腹的真实故事,更有奇特的九级半的历史典故,或许这就是中川文化生生息息的根魂吧?

其它景点

中川溪琤琤琮琮,从纪念馆前迤逦淌过,蜿蜒折向汤子阁风景区。它像一条柔韧的飘带,连缀着中川文化的块块碧玉:中川文化陈列馆、富字楼、庆福堂、花学堂、和好坊、中川古街、务滋楼、汤子阁等诸多文化景点。

中川文化陈列馆设于土圆楼荣昌楼,是中川文化之河的汇聚萦绕,是全国第一家村级文化馆。陈列有华侨西洋文物展、中川文人作品展、中川名人展等,将不断打造中川文化的独特品牌!

按“富”字建造的富字楼,是永定土楼中唯一的“字形楼”,是真正有意识按字构楼的开山之作,为永定土楼的艺术瑰宝。胡文虎故居与花学堂让人怀想胡文虎在故乡度过的少年时光与中华传统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

中川古街巷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是古色古香的石道,是纵横交错的迷宫,是中川文化的画廊。溪岸石桥,短短仄仄,次第铺叠,村民们在此购物休闲、纵论时事、评判是非,使之成为村里的“新闻中心”与“道德法庭”。古街巷的房前屋后,不时闪出一片片院墙篱笆,栽着花丛树木,飘逸着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浪漫追逐与高雅情趣。

务滋楼是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中川村华侨胡正平远渡重洋沙捞越、打铁赚钱后建造的土楼,是鲁迅最欣赏的版画家、中国油画先驱胡一川大师的故居。他创作的版画《到前线去》被邮电部制成中国邮票,与徐悲鸿、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一起被并列收入中外美术教科书。他荣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日本“版画贡献金奖”等。他创作的油画《开镣》等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记忆,是社会主义油画创作的奠基性作品,获得莫斯科美术学院院长格拉西莫夫高度赞赏。

金碧辉煌的西觉寺、嵌壁欲飞的天后宫,旖旎静谧的温泉山庄。玲珑的石桥,婉约的溪流,碧绿的温泉,俊峭的旗山,艳丽的寺宫,构成了汤子阁风景区旖丽而温婉的休闲胜地与心灵驿站。中川溪与金丰溪汇合后,流向韩江,流向海外,宛如中川人接纳海洋文明脚步的原点……

01

1.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有400多年的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用精选芥菜经蒸、晒制成。色泽乌黑油亮,香味浓郁。

永定菜干有两种:甜菜干和酸菜干。甜菜干颜色乌黑油亮,味道香甜鲜美。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即所谓的“三蒸三晒”。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然后晒软切碎,加盐揉搓入瓮内,使之发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焖煮晒干,再用蒸笼熏蒸,蒸后晒干,晒后再蒸,蒸晒两次以上后收藏。

永定菜干配肉炒、炖、蒸、煮皆味美可口。

02

2、牛肉丸

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味鲜爽口,食而不腻。

03

3、芋子包

俗称“牛泳浴”,是永定人过九月重阳节必吃的食品。重阳节时,正是芋子收成季节,量多质优,做成芋子肉丸,松软味美,尤其可口。制作方法简单:选好芋子,刨去皮毛,煮熟,捣烂,晾冷,再拌入细洁的薯粉,用手揉搓,做成一个个如小儿拳头大小的团子,捏作包馅的外衣。再就是做馅,用精肉、鲜嫩笋佐以鱿鱼、香茹等切碎后入锅猛火油炒,加入适量食盐、胡椒、味精等,拌以稀薯粉浆煮微熟。最后把馅包入芋子皮,置蒸笼中猛火蒸十五到二十分钟,即可取食。

04

4、客家泡爽鸭爪

原料:鸭爪2斤、糟卤一袋(400ml)或2/3瓶、白醋2/3瓶、泡山椒二瓶、花椒20粒、白糖一小勺、鸡精适量、盐一小勺下洋泡鸭爪选用上等肉质的鸭爪,配上独特的腌制秘方,成品的鸭爪个个颜色诱人,浓浓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配方里加一些大蒜和香醋,这两种东西即是调味剂又是天然的防腐剂,确保了正宗下洋泡鸭爪的风味!吃一口,有点酸,带点甘甜,还有一点点辣,独一无二的味道让你越吃越不想停口,此产品色泽鲜艳,口感香脆,酸辣可口,产品色泽金黄诱人,香辣纯正,略带香甜的酸味,鸭肉无比鲜香脆爽。口感微酸,有点辣,香脆爽口,酸辣回味,又脆有香又爽滑的美食,很适合大众休闲聚餐。下洋泡鸭爪以其独特绝佳的美味征服了所有吃过的人,目前已成为一些大城市宾馆、酒店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是一种娱乐、休闲、酒宴、居家旅游必备的好食品。

05

5、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豆腐斜切成约一寸见方的三角块,投入油锅中炸一会,再横切开,在里面塞入猪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其味鲜美无比, 酿豆腐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客家人过年的保留菜式.

06

6、发粄

发粄是客家人过年过节常吃的糕品,又被叫作“杯子粄”、“发糕”。

发粄做法:在米粉浆中掺一些用酒糟做成的“酵种”(小苏打粉),充分发酵后倒入小陶钵中蒸。蒸熟后的“发粄”从碗面隆起来,像一座尖顶的小山峰,且出现裂缝,客家人称之为“笑”,喻为喜事降临的征兆。所以,发粄要“越笑越好”,发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征发大财、行好运,是代表运势越好的象征。古代即流传过年吃发糕以求好兆头。发糕谐音发财、高升,因为发粄寓意着发财、发家等意义,深受客家人喜爱。

炒发粄发粄松甜可口,许多人当成糕点或早餐享用。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客家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炒发粄是客家人对幸福甜蜜的进一步诠释,用桔皮、红枣和甜甜的冬瓜糖等一切喻意美好的食物与发粄翻炒,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营养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客家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07

7、笋粄

笋粄是传统的客家小吃。笋粄、豆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茅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

08

8、草根汤

客家人常年住在山区,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那些草木对人体有药用疗效,也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客家药根饮食文化。在客家人的餐桌上,一锅药根煲的靓汤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造就了客家人可以单从药根汤的香气及味道判断药根品种的本领。

01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永定客家土楼根源于中国古代生土建筑文化,经历了从堡寨到民居,从无石基到有石基,先有方楼后有圆楼,进而方圆并存的演变过程。客家土楼与中原古老的居住模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木构架结构,都深深留下了黄河、长江流域早期建筑的烙印。

永定土楼的建造与永定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相连。从现存的各姓氏族谱中可知,大多数的永定客家人是南宋、元、明三朝从宁化石壁村一带入迁的。饱受战乱饥荒、漂泊流离之苦的永定客家先民,选择闽粤赣交界的山区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既要防御时常出没的虎狼野猪、盗贼匪寇的侵扰,又要化解与土著居民的摩擦,聚族而居、集体防卫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必然选择。因此,他们传承了中原古老的建筑技艺,建造起融居住防御于一体的

“堡”、“寨”。至今永定县许多村仍以“堡”命名,而“寨”则有三十多个。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和安全防卫的需要,永定客家先民开始对“堡”、“寨”进行改造,减薄了墙体厚度,并在墙体里埋入杉树枝或竹片作“墙骨”。经过一番改造,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坚固、简易、实用的主要住宅模式,即“一字形”和“口字形”土楼。“一字形”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土墙包围着房间,楼内不开天井,这种“一字形”土楼明显带有“堡”、“寨”的影子;“口字形”土楼主要分布在金丰溪流域,中央辟为天井,供采光通风之需,并可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是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一种变异形态,它吸纳木构架屋的构筑方法,立柱架梁同外墙一起构筑房间,让立柱分担外墙的重量,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技术与夯土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原来生土建筑或木构建筑低矮的缺陷,创造出建筑土木构架居宅的新技术。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从上杭分出设县,此后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烟草在永定境内的大量种植,也给永定客家人带来了滚滚财源。在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地位较高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富户,追慕高贵豪华气派,对“一字形”土楼进行扩建,改造成雍容华贵的“五凤楼”,并冠以“大夫第”等称号,彰显其地位高贵及财富实力。方楼的发展与成熟,为圆楼的建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02

营造特点

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

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3.廊道贯通全楼。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五凤楼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上堂),合称三堂。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横屋指与中轴平行的条形长屋,也是各家居室,由前至后层数递增,最后与主楼高度接近。以主楼为重心,两横楼如大鸟之冀左右拱卫,气势舒展若凤凰展翅,所以称为“五凤楼”。

五凤楼选择在前低后高的山脚地带,屋顶多为歇山式、屋坡舒缓,檐端平直,明显保留了较多的汉唐风格。

方楼

在福建土楼中,方形楼较圆寨更为普及一些。方形楼的特征,就是夯筑一圈方形的高大围墙,只留一个进口,一间门厅,沿屋墙设置房间,中央是敞开天井,天井周围是回廊,如此重叠起来,高达五、六层。这种土楼将传统的夯土技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同一形式下,有大有小,层次不同,但都十分坚固。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

圆寨是三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从建筑学上分析,圆楼采光、通风相对平均;且节省建筑材料,风阻也较小;因为受力均匀,抗震能力也最强。方楼的出现比圆楼要早,从方楼发展到圆楼,防卫要求是圆楼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与方楼相比,圆楼有七大优点:

1.方楼的四角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干扰大,因此不受欢迎,而圆楼消灭了角房间。

2.与方楼相比,圆楼房间朝向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家族内部分配。

3.同样周长围合成圆形的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建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大的内院空间。

4.圆楼内扇形房间的外弧较长是土墙承重,内弧较短是木构承重,与方楼相比更省料。

5.圆楼的木构件尺寸统一。

6.风水认为圆楼可制煞,科学的解释是圆楼对寒风的阻力较方楼小,因此邪气对居室的影响也相对小。

7.从抗震的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地震力,因此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性能。

这种圆楼一般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03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独特性能

客家土楼多姿多彩、形式各异,从外观造型上分主要有三类:五凤楼、方楼和圆楼。除此之外,福建土楼还有诸多变异形式,如五角楼、半月楼、万字楼等等,这些奇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土楼造型,连同土楼这个泥土创造的奇迹所反映出登峰造极的夯土技术以及围绕土楼的传说典故和土楼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土楼文化的精彩画卷。

永定土楼以方形为主,圆形土楼较为少见但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此外还有方圆兼具的“大夫第”即“五凤楼”。据统计,永定境内尚保存两万多座土楼,基本上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居住,具有安全防卫、防风防震、防火防潮的功能。

客家土楼建筑,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04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①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②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③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分;环境太湿时,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④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世纪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三省都城,也因地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1] 

⑤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意义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它遍布永定全县各个乡村,主要分布在汀江、永定河流域。永定土楼以方形为主,圆形土楼较为少见,后者主要集中在金丰溪流域,此外方圆兼具的“大夫第”即“五凤楼”,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据统计,永定境内尚保存两万多座土楼。

土楼建筑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卫和生产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识于一体。土楼营造工艺精巧,规划构筑考究,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布局,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土楼结构千姿百态,内部空间丰富有序,装饰工艺精湛高超。土楼的营造工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生动表现,它继承了中原古老的生土构筑技艺,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传统,成为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

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永定地区居民的居住观念发生了变化,已不再建筑土楼。原有的永定客家土楼年久失修,建筑技艺的传承也出现危机,急需政府给予关注和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敬请期待!

奖励已发放,
重启客户端即可邮件领取